博鱼手机版app,博鱼(中国)

“挑战杯”我校再创佳绩:12个奖项,1个特等奖

发表时间:2023-11-02     点击:次     编辑:张冰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小玉 成红星 周汝霖 张伟任 彭少琪)10月27日至31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落下帷幕。本届竞赛搭建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有机组成的“1+1+2”赛事整体架构,我校首次斩获“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获得主体赛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奖项12项。其中,主体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以及“黑科技”专项赛卫星级三等奖1项。

经济管理学院《鱼生•渔生: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退捕渔民生计转型的调查研究——基于江西鄱阳、湖南岳阳、湖北新洲的调研》获得主体赛全国一等奖。该团队是一支由跨学科、跨专业的14名本科生组成的长江保护小分队。团队成员们梳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实施背景及相关政策,选取江西鄱阳、湖南岳阳、湖北新洲等三个典型代表区域,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禁渔计划的执行和退捕渔民生计转型进行调查研究。经过深入剖析,他们还提出多条政策建议,为帮助退捕渔民实现高质量生计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最大灭绝事件中海洋动物的新发现与幸存策略》获得主体赛全国二等奖。该项目聚焦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通过详尽的野外工作以及数据驱动分析方法,发现了三种新的海洋生物幸存策略,为预测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后海洋生物如何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自动化学院《精“智”入微——强适应性的微波滤波器智能精密调试系统》获得主体赛全国二等奖。该项目面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重大战略需求,交叉融合控制科学、微波通信、认知科学、精密制造多学科,包括多信息融合的特征精确提取、形性耦合关系混合建模、知识驱动的智能优化调试三大核心技术,实现了多型号滤波器的高精度、高效率调试,推动相关企业生产高端化智能化转型,促进微波通信核心基础零部件智能制造。

资源学院《“有视无汞”——种基于伍德合金替代汞的绿色可视化孔隙结构表征仪》获得主体赛全国三等奖。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无毒的伍德合金替代汞的技术手段,自主研制了一种伍德合金并研发了一套绿色可视化的孔隙结构表征仪。该仪器可实现对不同形状多孔介质样品的孔隙结构的定量检测,而且能够直观展示固体材料的内部结构信息,且对检测样品无损,可回收使用。

工程学院《“风助火势”——航母飞行甲板池火热辐射灾害研究》获得主体赛全国三等奖。作为一支来自安全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团队,他们心系大国重器,结合自身专业知识,针对航母飞行甲板热辐射灾害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经过努力,最终得到了适用于多尺度、宽风速航空煤油池火热辐射预测模型,可为我国航母飞行甲板应急救援提供指导。

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解码煤矿深处——多目结构光三维重建技术及其在煤矿钻孔机器人智能识别中的应用研究》获得主体赛全国三等奖。该项目于2020年开始对结构光重建技术进行研究,在工业及地质装备领域进行相关应用,团队始终围绕工程机械装备数字化开展交叉创新研究,为我国工程机械装备类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于“双碳”背景下我国工程机械装备的高速发展。

资源学院《纳米限域条件下固液界面力学及油气运移机理——以古龙页岩油为例》获得“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特等奖。团队揭榜的课题是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发榜,题目为“纳米限域条件下固液界面力学及油气运移机理”。项目以古龙页岩油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历时半年多,基于地质特征,有针对性地建立分子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密度、过剩吸附量、临界压力等多个联系宏观和微观的参数验证模拟的有效性;随后对油气吸附、烃-水赋存、微观润湿性、微观渗流等开展模拟研究,获得宏观地质启示,对古龙页岩油进一步精准勘探和提高采收率起到积极作用。

公共管理学院《如何破解“孔乙己”长衫就业困境?——地矿类毕业生基层人才缺失问题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获得“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二等奖。在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逐渐盛行、社会生产方式不断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地矿类行业毕业生就业相关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公共管理学院“南望先锋”团队针对学生就业意愿、影响就业意向因素、职业准备情况,调研国内52所高校,并结合来自高校教师、地矿类企业HR等的15份访谈数据,挖掘更深层次内在关系,解析社会多主体在地矿类学生职业选择中的影响作用,给出相关政策措施建议。

经济管理学院《“职”挂云帆:行业性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困境与破局良策》获“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三等奖。该团队针对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现状、瓶颈及对策研究,基于五所行业性高校的调查来探讨行业性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处境,据文献资料、问卷数据及访谈资料,进一步掌握该群体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就业状况、就业心态、就业需求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

经济管理学院《楚江拾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赋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研究》立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长江文化为脉络,以非遗文化为载体,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赋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路径,探索新时代长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区域协同的经验密码。该团队连续三年先后赴湖北宜昌等4市13区县,走访调研非遗项目50余项,面向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社区民众等30余人深度访谈,期间撰写调研报告17万字,形成“调研+科普+志愿+科研”四位一体模式。团队获湖北省文旅厅回函肯定,中国青年网、湖北高校思政网等报道20余次,先后获评2021年、2022年湖北省“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自动化学院《数字未来青年行——解锁“智慧党建”赋能基层治理的“红色密码”》获得红色专项国家三等奖。该项目以“青春之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的论述。他们走过20多座城市,涵盖高校、社区、乡村各类共计50个基层党组织,调研、总结基层党建存在的共性问题;与全国最先进的智慧党建学院和贵州、福建等地的智慧党建先行区合作,挖掘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赋能基层党建的红色密码。

计算机学院《基于机器学习的语义地理信息清洗与转化方法研究》获得“黑科技”专项赛卫星级国家三等奖。随着数字化社会不断推进,数据交通趋于复杂,各系统数据库尤其是地理信息方面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融合、清洗、转化等需求日益上涨。王勇、李程俊老师指导,吴奕志等团队成员利用机器学习,在地理信息被识别之前,对其进行必要的清洗与转化,削弱其多态性对数据流通的干扰。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举办至今,每两年一届,已连续举办十八届。大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宗旨,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成为面向最广大青年学子的实践平台、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精神的第二课堂、提升青年学生协作能力和集体观念的有形载体,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挑战杯”竞赛吸引到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

自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启动以来,我校相关部门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各学院大力宣传、广泛动员,参与师生1300余人,参与作品达400余项,参赛师生人数和提交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备赛期间,学校积极协调校内外力量和资源,组织40余次专家指导、对接交流活动等,对参赛项目进行多元提升,持续引导地大学子在丰富的双创实践中强化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将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国家社会的实际贡献,不断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的大局贡献度。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强化创新创业育人实效,把“挑战杯”竞赛作为服务学校学科建设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智慧和才干。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挑战杯”系列赛事育人功能,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青年学生投身创新实践,助力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实现建成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地大梦”贡献青年力量。(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

最新动态